

熱點新聞
- 利德曼閃耀CACLP 2025:創新
- 邀請函丨利德曼邀您共聚
- 利德曼獲評中上協“2024上
- 利德曼再次入選 “北京專
- 利德曼與蘇州立禾生物正
- 利德曼榮獲“證券之星·資
- 利德曼與俄羅斯VT公司達成
- 利德曼榮獲《中國基金報
- 清遠市市委副書記、市長
- 中國品牌日丨 利德曼以品
- 活動回顧丨響應健康中國
- IFCC執行委員會秘書長及北
- 公司動態丨利德曼2023年度
- 2024年會盛典丨利德曼年會
- 喜報|利德曼獲評北京經開
- 科研創新│利德曼ST2科研
- 科研創新 │ 利德曼子公司
- 喜訊丨利德曼榮登2023北京
- 會議回顧丨第二屆ZAODX世界
- 會議預告丨利德曼與您相
- 匯聚智慧 :善濟學社第一
- 熱烈祝賀:廣開控股生命
- 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
- 廣州市黃埔區委書記陳杰
- 利德曼與高博醫療集團達
- 喜訊!利德曼成功入選“
- 喜訊!利德曼獲評北京市
- 喜訊!利德曼醫學參考實
- 利德曼榮獲經開區五星公
- 利德曼簽約MAI47、紛享銷客
- 利德曼與潤達醫療達成戰
- 利德曼董事長王凱翔先生
- 喜訊!利德曼醫學參考實
- 阿匹斯科技兩項新型冠狀
- 心系武漢|北京利德曼向湖
- 喜訊:利德曼榮獲“科技
- “乘風.破浪.共創.輝煌”
- 喜訊:利德曼喜迎高新科
- 感恩有你 一路同行 丨利德
- 強強聯手 共鑄輝煌 | 利德
- 喜訊:利德曼榮獲“2018年
- 喜訊:利德曼參考實驗室
- 利德曼成功舉辦2018年代理
- 利德曼盛大亮相2018美國芝
- 利德曼在2017年RELA試驗中再
- 利德曼在2018年衛生部參考
- 為促進醫學裝備領域發展
- 山水之都,美麗重慶!利
- 利德曼榮獲“2017年度中國
- 2017全國檢驗大會圓滿落幕
體外診斷市場本土機會揭秘
作者:醫藥經濟報日期:2014-06-25
近日AMR發布最新的數據指出,在未來7年內,全球體外診斷市場(IVD)將以5.34%的年度復合增長率(CAGR)增長,在2020年達到747億美元。2013年,該市場價值為533億美元。
在中國,IVD行業的空間無疑是巨大的。那么,哪些細分領域能夠脫穎而出?本文作者調研上海、廣東、山西不同類型的醫院,以及部分一線銷售,以便更直接地認識這個行業。
醫院層次差異性
Q:醫院臨床檢驗的主要科目,在不同級別醫院有哪些差別?
A:生化、臨檢這些基本二甲、三甲都能做,檢驗科檢測項目列表的東西基本都能做。有些特色的,比如優生優育、染色體、分子生物學,需要衛生部門的許可證、操作人員要有資質證明,基本只有三甲才有。
儀器昂貴不是主要原因,主要是因為二甲醫院醫生臨床診療水平沒這么高,沒有這么多診斷需求,醫院的綜合實力決定了輔助科室的配置。
Q:政府在推動二級醫院建設,這塊會不會差距逐步減小?
A:全國醫療水平肯定是在提高的,但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這是綜合實力決定的,很難短期內改變。
Q:醫院的檢驗科室設置是怎樣的?
A:臨床基礎檢驗室、急診檢驗室、臨床生化室、臨床免疫室、血液實驗室、臨床微生物實驗室、遺傳室、配型實驗室、微量元素、血細胞癌細胞,后面幾個都是三甲才有的,二甲偶爾會有。
與采購相關的細節
Q:試劑管理、耗材儀器管理的工作情況是怎樣的?
A:醫院有采購委員會,分管采購的副院長,檢驗科也有人專管采購,按月上報采購計劃后進行招標,比以前單方面采購好很多,可以避免很多問題。
Q:醫院目前生化試劑使用的主要品牌有哪些?國外和國產試劑大概占比能有多少?
A:我們三甲醫院都是進口試劑、儀器,很少使用國產的。三甲醫院的檢驗科不僅試劑儀器好,關鍵是管理好,開展新檢測方法都要做論證,流程都要整改,非常苛刻。要通過ISO15189、美國CAP等標準,這些都是跨國大型公司要求的標準。二級醫院就沒有這么高要求,很多采用國產試劑。
Q:是不是不同類別試劑的采購廠商也不同?還是一體化打包采購?
A:我們要做到同一樣本,不同人員做出同樣結果。不同的人操作習慣不同、使用試劑依賴性也不同,很多老醫生都有自己的習慣,很難統一。
Q:儀器的更換周期大概是多久?
A:一般更換周期是5~8年,大部分都是進口儀器。
Q:一家醫院,三級、二級、一級醫院,每年的生化、免疫、分子試劑消耗量大約是多少?
A:這個每家醫院都不同,采購試劑總金額每年幾千萬、一億元也是有的,一般的三甲醫院都不到一千萬元。
Q:國產試劑能否打入三甲醫院?
A:可以通過第三方,借助其公關資源進入醫院,但是這樣又多一層利益分割。我們還是希望買自己熟悉的品牌,不要強制購買,醫生的經驗很關鍵,一般都不會輕易更換品牌的。
有些國內企業做得很好,質量不差、價格便宜很多。價格差異沒法算,因為有的差別幾倍幾十倍的,國產還是有價格優勢的。做肝炎檢測的5盒98人份試劑盒,國產人均只要幾塊錢,進口要三十多。
醫院自身利益考量
Q:檢驗科目前的收費標準大概是什么情況?檢驗試劑和儀器消耗在其中的成本占比能有多少?
A:有些項目是虧錢的,物價局規定的收費標準不符合實際,但患者要做也沒有辦法。很多項目銷量不大、價格不高,有的醫院就不愿意做了;有的醫院為了聲譽考慮還堅持做。
Q:對于醫院來說,在藥品加成限制的前提下,檢驗是否具有一定的創收意義?
A:這塊還是有的,但是作為三甲醫院,檢驗科的利潤貢獻占比不大,還是輔助科室。
Q:三級醫院診斷結果互認,可以減少診斷次數,這一點您怎么看?
A:這個還是很難,因為三甲醫院的檢驗科人員基本上已經是超負荷工作,沒有精力再給別人做,何況互認需要通過ISO15189標準,在檢測人員配置的同時還需要配管理人員,這一塊多出來的成本很難消化,所以這一政策推進起來是很難的。
Q:國外的大型檢驗集團如BARC、QUEST等在國內醫院中選擇中心實驗室,承擔全球臨床藥物試驗檢測的工作,這些國內會不會逐步增多?
A:還是有的,而且檢驗科可以作為單獨業務與制藥企業合作,給對方一些價格優惠,同時自己也抽取一些費用,但這塊還是量比較小。
Q:醫院臨床檢驗有很多項目,現在很多做獨立臨床檢驗中心的,您覺得醫院有沒有想法逐步外包一些業務出去?
A:主要是把一些醫院平時檢驗次數少、單獨做不劃算的項目包出去,獨立檢驗中心將很多家醫院的檢測需求整合到一起,有了規模后就劃算了,成本就低了,但是這類項目還是少數,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做。
一線市場需求感受
Q:您覺得近期哪些種類的檢驗需求,或者說哪些疾病的診斷次數在提高?哪些有下降趨勢?
A:這個其實不取決于檢驗科,其實是取決于醫院科室的診療需求,我們現在生化、分子都很好,免疫有些差,主要是開始逐步被化學發光替代了,發光可以做到定量檢測,免疫只能定性、一個陽性一個陰性,很有效地提高了醫生診斷的可靠度,目前試劑儀器都是買進口的。
Q:最近幾年腫瘤發病率、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,您在第一線,有沒有感受到檢驗需求的相應增加?如果有,主要是哪方面的診斷?
A:整體醫療需求肯定是向上走的,有些診療水平提高之后帶來新的需求,有些新項目比如腫瘤標志物、分子檢測、病毒檢測等都能帶來增量。一家醫院的門診人數很難有大的增長,主要還是靠項目增加。
和季節也有關系,比如近期我們微生物就很多做的,和流感有關。上海的癌癥發病率確實在提高,相應的腫瘤標志物等項目會很好,如果哪家企業能夠開發出腫瘤檢測的創新手段,那么一定會有很大的市場機會。
Q:您在第一線,直觀感受的行業需求增速能有多少?
A:大概是10%~20%之間,30%有些困難,未必做得到。
點評
IVD行業的結構性與醫院層次的差異有較強的相關性。三甲醫院進入壁壘、醫生品牌粘性高;而二級醫院價格敏感性相對較高,又不是外資品牌的戰略重點。本土企業可在外資巨頭戰略重點以外求發展,二級醫院是其未來主要的成長空間。
診斷是治療的輔助,診斷項目增長實際上取決于臨床治療科室的需求。疾病譜的變化、健康體檢增長等因素,都會使得不同類型診斷需求發生分化,腫瘤、血液等病種值得關注。
檢驗科首先要保障自身試劑耗材的品質,為了穩定性、連續性,不會輕易更換品牌;物價標準規定的很多項目并不賺錢,有可能被外包。
診斷試劑銷售不同于藥品以省級為單位招標,銷售單點模式明顯,因此營銷潛力很大,其成長并非僅僅依靠新品種的不斷投放。
在中國,IVD行業的空間無疑是巨大的。那么,哪些細分領域能夠脫穎而出?本文作者調研上海、廣東、山西不同類型的醫院,以及部分一線銷售,以便更直接地認識這個行業。
醫院層次差異性
Q:醫院臨床檢驗的主要科目,在不同級別醫院有哪些差別?
A:生化、臨檢這些基本二甲、三甲都能做,檢驗科檢測項目列表的東西基本都能做。有些特色的,比如優生優育、染色體、分子生物學,需要衛生部門的許可證、操作人員要有資質證明,基本只有三甲才有。
儀器昂貴不是主要原因,主要是因為二甲醫院醫生臨床診療水平沒這么高,沒有這么多診斷需求,醫院的綜合實力決定了輔助科室的配置。
Q:政府在推動二級醫院建設,這塊會不會差距逐步減小?
A:全國醫療水平肯定是在提高的,但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這是綜合實力決定的,很難短期內改變。
Q:醫院的檢驗科室設置是怎樣的?
A:臨床基礎檢驗室、急診檢驗室、臨床生化室、臨床免疫室、血液實驗室、臨床微生物實驗室、遺傳室、配型實驗室、微量元素、血細胞癌細胞,后面幾個都是三甲才有的,二甲偶爾會有。
與采購相關的細節
Q:試劑管理、耗材儀器管理的工作情況是怎樣的?
A:醫院有采購委員會,分管采購的副院長,檢驗科也有人專管采購,按月上報采購計劃后進行招標,比以前單方面采購好很多,可以避免很多問題。
Q:醫院目前生化試劑使用的主要品牌有哪些?國外和國產試劑大概占比能有多少?
A:我們三甲醫院都是進口試劑、儀器,很少使用國產的。三甲醫院的檢驗科不僅試劑儀器好,關鍵是管理好,開展新檢測方法都要做論證,流程都要整改,非常苛刻。要通過ISO15189、美國CAP等標準,這些都是跨國大型公司要求的標準。二級醫院就沒有這么高要求,很多采用國產試劑。
Q:是不是不同類別試劑的采購廠商也不同?還是一體化打包采購?
A:我們要做到同一樣本,不同人員做出同樣結果。不同的人操作習慣不同、使用試劑依賴性也不同,很多老醫生都有自己的習慣,很難統一。
Q:儀器的更換周期大概是多久?
A:一般更換周期是5~8年,大部分都是進口儀器。
Q:一家醫院,三級、二級、一級醫院,每年的生化、免疫、分子試劑消耗量大約是多少?
A:這個每家醫院都不同,采購試劑總金額每年幾千萬、一億元也是有的,一般的三甲醫院都不到一千萬元。
Q:國產試劑能否打入三甲醫院?
A:可以通過第三方,借助其公關資源進入醫院,但是這樣又多一層利益分割。我們還是希望買自己熟悉的品牌,不要強制購買,醫生的經驗很關鍵,一般都不會輕易更換品牌的。
有些國內企業做得很好,質量不差、價格便宜很多。價格差異沒法算,因為有的差別幾倍幾十倍的,國產還是有價格優勢的。做肝炎檢測的5盒98人份試劑盒,國產人均只要幾塊錢,進口要三十多。
醫院自身利益考量
Q:檢驗科目前的收費標準大概是什么情況?檢驗試劑和儀器消耗在其中的成本占比能有多少?
A:有些項目是虧錢的,物價局規定的收費標準不符合實際,但患者要做也沒有辦法。很多項目銷量不大、價格不高,有的醫院就不愿意做了;有的醫院為了聲譽考慮還堅持做。
Q:對于醫院來說,在藥品加成限制的前提下,檢驗是否具有一定的創收意義?
A:這塊還是有的,但是作為三甲醫院,檢驗科的利潤貢獻占比不大,還是輔助科室。
Q:三級醫院診斷結果互認,可以減少診斷次數,這一點您怎么看?
A:這個還是很難,因為三甲醫院的檢驗科人員基本上已經是超負荷工作,沒有精力再給別人做,何況互認需要通過ISO15189標準,在檢測人員配置的同時還需要配管理人員,這一塊多出來的成本很難消化,所以這一政策推進起來是很難的。
Q:國外的大型檢驗集團如BARC、QUEST等在國內醫院中選擇中心實驗室,承擔全球臨床藥物試驗檢測的工作,這些國內會不會逐步增多?
A:還是有的,而且檢驗科可以作為單獨業務與制藥企業合作,給對方一些價格優惠,同時自己也抽取一些費用,但這塊還是量比較小。
Q:醫院臨床檢驗有很多項目,現在很多做獨立臨床檢驗中心的,您覺得醫院有沒有想法逐步外包一些業務出去?
A:主要是把一些醫院平時檢驗次數少、單獨做不劃算的項目包出去,獨立檢驗中心將很多家醫院的檢測需求整合到一起,有了規模后就劃算了,成本就低了,但是這類項目還是少數,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做。
一線市場需求感受
Q:您覺得近期哪些種類的檢驗需求,或者說哪些疾病的診斷次數在提高?哪些有下降趨勢?
A:這個其實不取決于檢驗科,其實是取決于醫院科室的診療需求,我們現在生化、分子都很好,免疫有些差,主要是開始逐步被化學發光替代了,發光可以做到定量檢測,免疫只能定性、一個陽性一個陰性,很有效地提高了醫生診斷的可靠度,目前試劑儀器都是買進口的。
Q:最近幾年腫瘤發病率、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,您在第一線,有沒有感受到檢驗需求的相應增加?如果有,主要是哪方面的診斷?
A:整體醫療需求肯定是向上走的,有些診療水平提高之后帶來新的需求,有些新項目比如腫瘤標志物、分子檢測、病毒檢測等都能帶來增量。一家醫院的門診人數很難有大的增長,主要還是靠項目增加。
和季節也有關系,比如近期我們微生物就很多做的,和流感有關。上海的癌癥發病率確實在提高,相應的腫瘤標志物等項目會很好,如果哪家企業能夠開發出腫瘤檢測的創新手段,那么一定會有很大的市場機會。
Q:您在第一線,直觀感受的行業需求增速能有多少?
A:大概是10%~20%之間,30%有些困難,未必做得到。
點評
IVD行業的結構性與醫院層次的差異有較強的相關性。三甲醫院進入壁壘、醫生品牌粘性高;而二級醫院價格敏感性相對較高,又不是外資品牌的戰略重點。本土企業可在外資巨頭戰略重點以外求發展,二級醫院是其未來主要的成長空間。
診斷是治療的輔助,診斷項目增長實際上取決于臨床治療科室的需求。疾病譜的變化、健康體檢增長等因素,都會使得不同類型診斷需求發生分化,腫瘤、血液等病種值得關注。
檢驗科首先要保障自身試劑耗材的品質,為了穩定性、連續性,不會輕易更換品牌;物價標準規定的很多項目并不賺錢,有可能被外包。
診斷試劑銷售不同于藥品以省級為單位招標,銷售單點模式明顯,因此營銷潛力很大,其成長并非僅僅依靠新品種的不斷投放。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