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臨床檢驗過程中,發現有個別病人標本CKMB測值高于CK
作者:Leadman日期:2014-03-27
肌酸激酶(CK)分為胞漿型和線粒體型,胞漿型根據M、B亞基的不同,分為CK-MM、CK-MB、CK-BB三種亞型,線粒體型由兩個MT亞基組成CK-MT。CK-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,含量約為心肌CK的14%,其他組織幾乎不存在。臨床上通常確定急性心肌梗死病癥。因急性心肌梗死病發時,血清中CK-MB值升高,24小時達峰值。所以CK-MB值是分析心肌梗死的一種特異的和敏感的指標。
原理:
CK同功酶是由M、B兩個亞基組成,因此,可以形成MM、MB和BB三種同功酶,這些同功酶在體內外可以互相轉化。我們應用免疫抑制法檢測CK-MB是用抗CK-M抗體抑制CK-M的活力,測得的CK-B亞基活力實際上代表CK-MB和CK-MB中的B亞基活力,由于通常CK-BB在人體內含量極少。所以將CK-B亞基結果乘以2,即為CK-MB的活力。這里實際上是把CK-M等同于CK-B,同時將血清中少量存在的CK-BB忽略不計。
個別病人標本CKMB測值高于CK可能的原因:
1.在病理情況下常會出現CK-BB的升高,他不同于CK-MB,沒有M亞基被抑制,測得結果實際是全酶活性,也就是CK-BB,而不是CK-B,結果不應乘2(因CK-MB的K值是CK的2倍,這時用2倍的K值就不合理了),而我們無形把CK-BB的結果擴大了一倍,出現了上述CK-MB高于CK值的情況。
2.一條稱巨CK(Maxro-CK),它是CK-BB與免疫球蛋白的復合物,有IgG亦有IgA,在正常血清中Marco-CK僅占0.8%-1.6%。另一條稱線粒體CK(CK-MT),CK-MT是結合在肌肉、腦、肝內的線粒體表面,可能是線粒體膜的碎片,在正常血清中CK-MT是不出現的,在心梗時亦不出現,只有當組織極度損傷,由于線粒體和細胞壁極度破壞,方可在血清中檢出。由于Macro-CK和不典型的CK-MT均不能被M抗體所抑制,故當它們出現時,會導致CK-MB高于CK總活力的假性升高。
臨床出現CK-MB增高,主要是血清中發現巨CK1,巨CK2,和CK-BB,出現這種異常結果,往往是患有腫瘤或是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。如果臨床上出現CK-MB超過總CK的30%甚至50%以上,標本又無溶血,一定考慮有無巨CK和CK-BB的存在,提示非心肌起源,應傾向有無惡性腫瘤等疾病的可能。